11月,人形机器人产业热度持续攀升,行业发展呈现出“集中供暖”的态势。融资、新品发布、生态布局等动作密集,市场关注达到新高度。
仅在融资层面,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共获超10亿元资金支持,资本热情可见一斑。然而,在热潮之下,这一尚未全面商用的行业依然面临技术、资本与市场的多重挑战。巨大的市场期待能否转化为现实成果?人形机器人公司能否经受住考验,迈向真正的成熟阶段?
01
人形机器人,进入“集中供暖”时
融资、新品发布、生态布局……层出不穷的动作,为人形机器人领域增添了浓烈的“供暖”氛围。据统计,仅2024年11月上半月,就有至少五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完成融资,金额合计超过10亿元。
其中,11月4日,星海图完成超2亿元的Pre-A轮融资,吸引了高瓴创投、蚂蚁集团等知名机构。星海图的亮点在于,蚂蚁集团+米哈游加持下,将以怎样的场景发力海外市场。
图源:天眼查
同日,“自变量机器人”宣布完成Pre-A和Pre-A+两轮融资,金额过亿。自变量对外表示,将把自尽用在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训练与场景化落地上。这说明用“数据投喂”来训练“大脑”+“小脑”+“肢体”的协同进化,依然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同一天,专注于AI陪伴机器人的初创公司珞博智能,也曝出完成千万级别天使轮融资的消息。
接踵而来的融资消息进一步推高了市场热度。11月11日,千寻智能获得由柏睿资本独家注资的天使+轮融资,资方与宁德时代的渊源引发业内关注。11月13日,千诀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,致力于“具身大脑”的攻关。
11月18日,银河通用完成5亿元战略轮融资,连同此前的7亿元融资,一举将行业融资金额推向新高度。
图源:天眼查
除了融资,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产品发布也在为行业注入活力。11月6日,名为Iron的AI人形机器人在广州发布,作为小鹏汽车的“力作”,标志着造车新势力在机器人领域的尝试。
11月15日,华为则宣布其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营,并联合16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推动具身智能生态建设。
回顾全年,2024年无疑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“大年”。据《中国商报》援引IT桔子数据显示,截至11月5日,年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融资总额已超过116.8亿元,远超2023年的全年数据。
这场行业热潮亦不限于国内,国际市场也在同步发力。仅2024年上半年,据《中国电子报》不完全统计,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超过22起,融资金额超过70亿元。其中,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凭借6.75亿美元(折合人民币约49亿元)的巨额融资领跑全球。
图源:《中国电子报》
而特斯拉的擎天柱争进入量产阶段,OpenAI支持的1X公司通过创新应用进一步拓展家庭等新场景,展现出技术与市场结合的全球趋势。
图源:X.com
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热浪背后都反映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步伐加速。
而行业进入“集中供暖”阶段,既是新起点,也意味着将驶向挑战不断的“深水区”。
02
热浪背后的驱动力
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“产物”,其所归属产业的快速发展,与整体技术的突破和市场需求的延展不无关系。
一是,技术进步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强的智能化和实用性支持。
AI大模型的崛起,如ChatGPT和国内各大厂的大模型,使得人形机器人拥有了更高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。
特别是在具身智能领域,“大脑+小脑”协同逐渐成为主流路径,让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简单重复任务,还能适应动态复杂的环境。
而核心零部件在技术上的成熟,也在加速产业发展。如伺服电机、减速器等零部件的国产化提升了性价比,为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。
二是,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推动了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。
在工业场景中,特斯拉和优必选等企业的机器人开始应用于生产线巡检、搬运等任务,填补了人力资源的缺口,并提升生产效率。
图源:优必选官网
在家庭场景中,挪威1X公司推出的NEO机器人则以家庭服务为切入点,通过智能交互与自主学习尝试解决日常事务。
医疗康复领域,也逐渐成为人形机器人探索的热点。傅利叶智能公司的创始者早期创业的项目就与康复器械有关,如今在人形机器人的商用上,也传承了在这一特殊领域的应用,说明人形机器人在医疗以及居家养老的适老化需求中,存有较大的潜在价值。
三是,资本力量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关键资源。
知名创投机构和科技巨头的持续投入,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保持快速扩张势头。
一个例子是,美团不仅是银河通用机器人的战投方,还与其合作,结合美团旗下业务生态,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无人售货等多场景的落地应用。再如,百度连续投资智元机器人、阿里巴巴押注逐际动力,互联网巨头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整合能力,无不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打开新的想象空间。
图源:银河通用机器人公众号
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热潮,归根结底是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双向拉动。
技术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,逐渐成为可应用于多场景的高智商“打工仔”;市场的需求扩大阿和延展,则让资本以及互联网大厂找到了盈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更多可能性。两者的结合,恰恰驱动这一产业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惊人热度。
03
寻找自己的“工地”
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,问题与挑战也日趋显见。许多公司在技术路径、功能和应用场景上趋于一致,难免会在日后造成激烈的市场竞争。
这不啻于热潮背后的创新挑战,人形机器人公司需要逐步探索差异化策略,以寻找属于自家机器人“干活”的“工地”。
首先,同质化的问题贯穿于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。
核心技术上,伺服电机、动态平衡算法、灵巧手设计已成为行业的标配,各家企业在技术指标上的表现趋于一致,难以形成独特竞争优势。
应用领域也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,如,工业与家用机器人几乎成为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公司ALL IN的方向。而从特斯拉擎天柱到优必选Walker,即便这些“名声在外”的人形机器人,在功能和性能上的区别也较为有限,导致市场对创新型产品的期待逐渐升温。
其次,积累用于训练的数据成为行业难题。一如特斯拉的FSD用于训练所采集、提取的千万级真实人类驾驶场景数据,就是不少公司的难以复刻的“稀缺品”。
图源:腾讯科技
从上述FSD迭代来看,早在2019年4月,特斯拉便通过影子模式来大量收集自动驾驶数据,为后续纯视觉驾驶模式训练奠定基础。
尽管人形机器人尚未大规模量产落地前,像这样的问题,局中人、旁观者可能觉得“没有大碍”,还有足够的时间去“喂养”。
但问题的焦点,并非时间,而是怎样的数据会训练出怎样的大脑、小脑和肢体的协同效果。既包括数据的类别,也包括数据的量与质。
某种程度上,这要比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智驾所需的数据更多样化。因为,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用来在道路上驾驶,而人形机器人则要在工业、服务业、家用、适老化甚至医用等不同场景中落地。
这就需要人形机器人公司有一个明确的定位,要什么、做什么、怎么做。简言之,就是要为人形机器人寻找属于它自己的“工地”去“干活”。
更重要的一点是,许多人形机器人,在研发和设计上都强调灵活性、负载能力和动态平衡等通用特性,这样做虽能满足多种基础需求,但在细分市场中的“作业能力”有限,在商用过程客户黏性和体验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虽然热潮涌动,但人形机器人公司也应该居安思危,将成熟或老牌企业当作一本“教科书”或能从中管窥整个行业的商用潜力和盈利前景。
以“人形机器人第一股”优必选为例,优必选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.87亿元,虽相较去年同期大涨86.6%,但录得5.4亿元的期内亏损,这一数字超过其同期营收规模。
图源:优必选2024半年报
其中,人形机器人被归入的“其他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”板块,实现收入9087.9万元,同比增长309.5%,却仅占总营收的18.7%。
图源:优必选2024半年报
老牌公司如此,初创公司或面临更大挑战。
特别是在资本持续投入的情况下,企业亟须找到更加明确的定位和快速获得正反馈的商业模式,避免因不断烧钱而陷入“高投入低回报”的恶性循环。
2024年初冬的这场“集中供暖”狂欢,虽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“输血”黄金档。然而,“集中供暖”不会持续到春夏时节。
如何在资本输血倘若变少的情况下,实现自我造血,意味着行业驶入“深水区”后,哪家公司的人形机器人,能真正找到“招人待见”的那片“工地”。(高藤)
领取最新网赚项目,免费带项目 添加 微信:sjzqb999 备注:项目!